不喜欢去别人家,也不喜欢别人来自己家,多半是这几种心态

不喜欢去别人家,也不喜欢别人来自己家,多半是这几种心态

前两年,知乎也发起过一项投票,询问大家是否反感家里来客人。

结果显示,有六成多的人投票表示,不喜欢家中有客人来访。

不知不觉间,串门这个流行了几十年的风俗,似乎正在失去它的生命力。

去年在网上,刷到过一篇讨论串门的帖子。

评论区中点赞最高的话是“我不喜欢待客,也不喜欢去别人家做客”。

一句简简单单的自陈,就足以说明当今很多人的社交心态。

当然,心理学研究表明,相似的行为,其对应的内因可能千差万别。

同样是不喜欢串门,有人是担忧来访客人太没有边界感,与其赌对方是个有礼貌、懂分寸的人,还不如拒绝来访来得轻松。

有人则认为,家是十分隐私的地方,本来就不该开放给外人。

这与访客和主人的交情无关,也不代表自己冷漠不好客。

有人很体贴,替客人的游玩体验着想,认为与其来家里无所事事,不如约在更有意思的地方,以便宾主尽欢。

当然还有人觉得,社交本身就是多余的,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待客和访友上,不如“躲进小楼成一统”,过好自己的太平日子。

田毅鹏教授在《中国社会后单位时代来临?》中表达了一个有参考意义的观点:

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原子化的,原子化的主要表现为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、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。

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原子化的,原子化的主要表现为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、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。

虽然不爱串门的原因众多,但剖开现象看本质,个中的底层逻辑,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必要联系在慢慢消失。

换言之,如今这个社会,除了几个至亲外,再也没有多少人是你必须的、不得不保持联系的了。

也正因如此,串门从曾经必需的、长期维系亲情和友情的一项深度社交技能,慢慢退出了现代人的生活。

毕竟,在所有社交场合中,“家”无疑是最私人的领域。

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弱化,互不打扰、互不串门,也就难以避免了。

不串门,并不代表不需要社交

前两年总能听到老一辈说,现在的人连门都不串,怎么在社会立足,怎么结交朋友?

可以理解他们的担心,但家门不进,并不代表心门上锁;不去串门,也不代表无需社交。

只是不同的时期、不同的性格,本就会选择不同的社交方式。

来源:视觉中国

还记得开头提到的,爱开茶话会的小丽吗?

跟大家分享一个她家的趣事。

小丽的性格很是活泼外向,但她老公,偏偏是个腼腆的人。

婚礼的时候,司仪请他对老婆表个白,他憋了半天,涨红了脸,对小丽说出一句“可以吗”,逗得满场人大笑。

结婚后,小丽不时会邀请我们去她家喝茶。

有时她老公也会静静陪坐,但更多的时候,他会回到房间里,和我们互不打扰。

每当这个时候,小丽都会大手一挥说:“没事,他就这样,咱姐妹聊咱的。”

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几年,忽然有一天,小丽和我们说,她老公最近参加了当地的一个什么社团,周末经常和一群人出去。

我大为意外,好奇地问:“他不是从来不社交吗,婚礼的时候他的朋友都没来多少,伴郎都差点没凑够。”

小丽神秘地说:

不懂了吧,他参加的是一个闷葫芦似的钓鱼协会。

不懂了吧,他参加的是一个闷葫芦似的钓鱼协会。

我去看过一次,一群中年男人,周末拎着鱼竿坐在河边,不说话,也不动,一坐就是一天,什么都钓不上来,还特开心。

我去看过一次,一群中年男人,周末拎着鱼竿坐在河边,不说话,也不动,一坐就是一天,什么都钓不上来,还特开心。

我是不能理解,这多闷得慌啊。

我是不能理解,这多闷得慌啊。

但是看到他每次见完这些朋友,心情都很好,工作压力也释放了,我觉得也挺好。

但是看到他每次见完这些朋友,心情都很好,工作压力也释放了,我觉得也挺好。

人人都有自己的社交方式,他不爱串门,不爱和朋友聊天,这些都无所谓。

人人都有自己的社交方式,他不爱串门,不爱和朋友聊天,这些都无所谓。

要是他就爱和一群“闷葫芦”坐一下午,只要他开心,那就值得。

要是他就爱和一群“闷葫芦”坐一下午,只要他开心,那就值得。

的确,小丽的话不无道理。

像她老公这样,圈子很小,从小到大没几个朋友的人很多。

但其实,他们也有渴望社交、渴望被理解和关心的时候。

只是囿于性格,再加上忙于工作,很多人都忽略了这种需求。

慢慢地,就在外人的一声声“他内向”“他天生不爱和人打交道”中,默认了自己没有这部分的情感需求。

来源:视觉中国

其实,社会风尚在变,人的性格也各异,对应的社交方式也会有所变化、有所不同。

但最根本的需求,是不变的。

就像小丽老公,他会因为社交焦虑,也会恐惧人多的地方,但他在找对了圈子后,同样能用社交获取能量,为自己充电。

就像小丽自己,这些年也很少再对外人打开家门。

但她依然是个十分外向的、朋友成群的人,从未更改。

《群体性孤独》一书中写道:“人类天生渴望亲密关系。”

向往群居、渴望陪伴,那是早在远古时期对抗自然时就形成的基因。

如今的人们,或许更在意边界,更需要隐私,更有自我意识。

或许串门这种方式,的确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,但我们仍然需要社交,需要与懂自己的人同行。

人到中年,选对社交方式,你就赢了

前阵子,互联网上又火了一组新词:“浓人”和“淡人”。

顾名思义,“浓人”是指那些感情热烈而张扬的人,他们大都性格外向,偏爱与人社交;

而“淡人”恰恰相反,他们大都淡然平和,偏爱独处与宁静。

相较于“内向”“外向”“i人”“e人”和“社恐”“社牛”这些概念,“浓人”“淡人”这种形容方式更为直观,且这二者间没什么泾渭分明的界限,就像一锅汤,或浓或淡,这只是汤的味道,不会改变汤的本质。

来源:视觉中国

人也是如此,无论“浓”“淡”,本质都是一样的,只是根据当时的心境与需求,选择了自己的“味道”。

以下是一些送给“浓人”和“淡人”的社交建议,大家可以各取所需,用适合的方式汲取社交与情感能量。

关于“浓人”:

情感上,“浓人”更偏爱高频互动,在意即时回应,需要足够的共情反馈。

社交方式上,“浓人”一般都有自己舒适的模式,所以这里主要给一些辅助性的建议:

(1)少文字沟通,多视频聊天;轻线上交流,重线下聚会。

“梅拉宾法则”提到,人在沟通时,一半以上的信息来源于视觉。

对“浓人”而言,文字和语音沟通很容易让人觉得情绪不饱满,信息交换不通畅。

如果对方是个表达力一般,或者回消息很慢的人,那难免会让人焦躁,影响沟通质量。

尽量把深度沟通放在视频或者线下,可以减少很多沟通障碍和误会,还能更好地从肢体、表情上了解双方的本意。

(2)学会情绪表达分级。

“浓人”社交有个特点:情绪过于饱满。

热情固然有余,但很容易让不够了解的人误判你的状态,甚至因为你的情绪总是饱满,而不自觉进入社交疲态中。

可以试着从两方面为你的表达分级。

一是对象分级。将社交圈按对方的兴趣、性格和关系远近等划分开,根据具体话题选择适合的人沟通,效果会更好。

二是内容分级。在表达完成后,可以补充一两句注释,表示这部分内容只是随便吐槽的;还是需要一定的回应和安慰,但不着急;抑或是需要紧急求助,希望对方能够重视起来。

有时候也可以更为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沟通意愿,如“我需要建议”“我需要安慰”“我只是随便说说不用特别回复”等,也能有助于顺畅沟通。

关于“淡人”:

“淡人”更喜欢低互动的对话模式,更青睐于稳定低频的社交圈,也更需要独处来恢复社交力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拼贴

365bet提款要多久 鹿鼎记一共多少集

鹿鼎记一共多少集

📅 09-12 👀 9642
365bet提款要多久 万行解惑:明师的灌顶有什么意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