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.《复活(节选)》课件(共17张PPT)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

9.《复活(节选)》课件(共17张PPT)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

资源简介

(共17张PPT)“精神”与“兽性”:人物心灵变化历程——赏析《复活》人物形象的刻画年 级:选修性必修上册 学 科:语文(部编版)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1.分析、理解小说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。2.感受人物形象塑造中的“心灵辩证法”。学习目标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一. 称呼变换中的心灵世界三. 人物塑造中的心灵辩证“精神”与“兽性”:人物心灵变化历程——赏析《复活》人物形象的刻画二. 万千笑容中的心灵世界“精神”与“兽性”:人物心灵变化历程——赏析《复活》人物形象的刻画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一. 称呼变换中的心灵世界三. 人物塑造中的心灵辩证二. 万千笑容中的心灵世界小说中,聂赫留朵夫在不同阶段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是在“你”和“您”中间变换的,这是为什么?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?请阅读文章,梳理概括,填写表格。一.称呼变换中的心灵世界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填写表格: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阶段 称呼 原因 心理 形象特点隔栏初见长凳交谈讨要卢布结束告别从“您”到“你”①不亲切、不熟悉②认罪③急切、激动惶惑,不知该怎么办精神上唤醒玛,恢复她的本性。前所未有的心情,不带丝毫私心。诚恳、犹豫、退缩、急切、激动理解、爱怜、渴望拯救怜悯、悔恨、内疚、羞耻,多种情感交织同情、自省从“你”到“您”从“您”到“你”,到直呼“卡秋莎”从“你”到“您”从忏悔走向复活第4段,“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‘您’是‘你’,但随即决定‘您’”。第5段,聂赫留朵夫用“并不比平时高”的声音,断断续续地说着“我想见见您……我……”。第17段,“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。”第19段,“请你饶恕我,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……”一.称呼变换中的心灵世界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1段,“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。”第34段,“前天您受审的时候,我在做陪审员。”他说,“您没有认出我来吧?”一.称呼变换中的心灵世界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3段,“卡秋莎!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,可是你没有回答我,你是不是饶恕我,或者,什么时候能饶恕我。他说,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“你”了。第68段,“卡秋莎,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?你要明白,我是了解你的,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……”一.称呼变换中的心灵世界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72段“再见,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,可是,您看,现在没时间了。”第75段“不,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,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。”一.称呼变换中的心灵世界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小说中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外貌和神态,尤其注重描写她的笑容,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?怎样的形象特征?请阅读文章,梳理概括,填写表格。二.万千笑容中的心灵世界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笑 心理 形象特点①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,就嫣然一笑。(第2段)⑥她说,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。(第76段)⑤她鄙夷不屑地——他有这样的感觉——微笑着说。(第65段)④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。(第53段)③她忽然瞟了她一眼,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。(第43段)②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。(第3段)妓女的心理,金钱为上不以妓女身份为耻,甚至引以为荣不在意,只为谋好处。谋取同情,激发罪恶感。真情流露,利用谋好处察言观色冷漠与敌视生活不幸文中写了玛丝洛娃的“笑”之外,还重点写了她的什么?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眼睛①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。(第3段)②她一动不动地站着,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。(第20段)③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。(第27段)④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,又像不在瞧他。(第32段)⑤以及那双妩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(第59段)冷漠与敌视在刻画聂赫留朵夫、玛丝洛娃时,成功运用了“心灵辩证法”。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,用内心独白、对话,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,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,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,自然而真实。三.人物塑造中的心灵辩证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聂赫留朵夫形象: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阶段 纯洁善良、追求理想。第二阶段 走向堕落,自私自利。第三阶段 觉醒忏悔,走向复活。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“道德自我完善”的过程和思想。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。“兽性”打倒“精神”“精神”战胜“兽性”“精神”充分“生长”玛丝洛娃形象: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阶段: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第二阶段:遭受凌辱、自暴自弃第三阶段:宽恕复活,重获新生玛丝洛娃是一个被抛弃、被侮辱、俄国下层妇女的典型代表。现实的逼迫“精神”充分“生长”“精神”回归,打倒“兽性”《复活》以聂赫留朵夫从单纯到堕落再到复苏的故事,以救赎与自我救赎,生动演绎了“复活”的内涵;以马斯洛娃的迷途与自救,体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腐朽没落,揭示了从个人到社会都要走向救赎的复活之路的主题,同时展现了作者对人、对人性的关注。小结语文 | 选择性必修上册

展开更多......

收起↑

相关拼贴